在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,轻机枪常常频繁出现线上股票配资门,成为剧中经典的武器之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观众对一些标志性的轻机枪也变得相当熟悉,像捷克式、歪把子等机型几乎成为了“标准配置”。事实上,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轻机枪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由于当时我国军队装备的火炮数量较少,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往往是由其机枪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的。
20世纪初期,我国军队的主要装备还是重机枪,这类机枪的地位几乎等同于轻型火炮。到了1920年代末,轻机枪的逐步引入开始改变了战场上的火力格局,到1930年代,轻机枪的普及已经相当显著。尤其是中央军,从1930年开始,南京方面每年都会从欧洲大量采购轻机枪,装备给中央军的嫡系部队。尽管当时中央军的扩张规模相对有限,但由于轻机枪的迅速普及,中央军嫡系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以中央军第2师为例,这支部队在1933年参与的长城抗战中,轻机枪的配备并不十分充足。当时,第2师的轻机枪储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,甚至在回忆录中,第2师的郑洞国提到,轻机枪居然还存放在仓库里,未及时分发到士兵手中。可以推测,郑洞国所指的轻机枪是新采购的一批,而不是第2师原有的装备。因此,虽然第2师在长城抗战时已经有轻机枪装备,但与后期充实后的装备数量和质量相比,显然还有差距。
展开剩余76%长城抗战过后,第2师的损失不小,但它很快恢复了实力,并且进行了补充,组建了新编的补充旅,甚至还新成立了骑兵团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补充旅并不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补充单位,而是一个成建制的精锐部队,它的作战独立性很强,经常脱离第2师的指挥单独执行任务。随着装备的逐步补充,特别是轻机枪的增加,第2师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线上股票配资门。
在1935年,中央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军,推行了“调整师”的编制,也就是后来民间所称的“德械师”。在这一整编之前,第2师的轻机枪装备数量已经相当可观。根据当时的档案记载,第2师的轻机枪总数达到了517挺。其中,哈乞开斯轻机枪占据了最大份额,共有289挺;其次是比利时造的M1930勃朗宁轻机枪,共150挺;还有大沽造船所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,共78挺。
从国府购置轻机枪的时间节点来看,哈乞开斯轻机枪的采购时间最早,国府自1931年起便开始从法国大量进口这种型号的轻机枪,并且到抗战前夕总共进口了2620挺。这些新购置的哈乞开斯轻机枪优先配备给了中央军的精锐部队,包括第2师。实际上,哈乞开斯轻机枪虽然在影视剧中较少露面,但它在当时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,尤其是在中央军的装备发展史上占据了关键位置。
早在1929年,兵工署在《规定制式兵器刍议》中便提出了采购法制哈乞开斯轻机枪的计划,次年就开始大量采购。兵工署对法制武器的推崇可见一斑,在1932年召开的第一次制式兵器会议上,最终确定的17款主要武器中,法制武器就占了12种,其中包括了轻机枪、重机枪以及高射机枪等。根据当时的编制标准,一个步兵连通常会配备6挺轻机枪。因此,第2师289挺哈乞开斯轻机枪的配备,基本覆盖了第4旅、第6旅、骑兵团以及直属单位等各个战斗单位。
此外,值得一提的是大沽造船所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。这款机枪的仿制工作始于1927年,算是中国自主生产的较早型号之一。由于当时各地的武装力量控制局势不同,掌握华北的部队就开始装备大沽造船所生产的武器。第2师手中的大沽造轻机枪很可能是在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,作为补充武器分配的。尽管这款轻机枪不如欧洲原版机枪那样精准和稳定,但它的生产时间较早,也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作用。国内对于这款仿制武器的评价并不高,尤其是在零件的尺寸和钢材的质量上存在差异,影响了其使用性能。
至于那批150挺比利时造的M1930勃朗宁轻机枪,它们大多装备到了第2师的补充旅。第2师补充旅由保定编练处于1933年编成,装备较为精良,武器的配置在当时属上乘。特别是这批比造勃朗宁轻机枪,性能相对较好,且在1935年时,第2师补充旅的武器状况报告中显示,只有5挺不能使用,剩下的均处于良好状态。事实上,整个1930年代,国府累计购买了超过16000挺的勃朗宁轻机枪。
然而,随着国军整编的推进,装备的统一性变得尤为重要。为了提升部队的作战协同能力,1935年以后,国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武器整合和更换,逐步淘汰混杂的装备,特别是轻机枪。到1936年,第2师全体部队开始换装捷克式轻机枪,每个步兵连配备9挺,这一批捷克式轻机枪总数为567挺。而之前的哈乞开斯和勃朗宁则被集中调配到其他单位,如第57师和第89师,确保了各部队的装备更为统一和高效。
通过这一系列的武器补充和调整,第2师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也为接下来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